5月27日,首批26只新型浮動費率基金中的16只開啟發行,多數產品將于6月中下旬結束認購,率先入局的包括易方達、華夏、廣發等16家基金公司。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首批產品均為全市場選股的基金,業績比較基準主要對標滬深300、中證500或者中證800等主流寬基指數,并部分參與港股和債券投資。
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浮動費率基金強化了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不僅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為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16只產品同時發行
“今天開始16只產品一起發售,不少投資者比較關注這類基金。”5月27日下午,濟南一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范金蘭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首批浮動費率基金推出的目的在于引導投資者長期投資,助力投資者獲得更好的長期投資回報,簡單說就是從‘重規模’向‘重投資者回報’轉變。”

范金蘭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所謂浮動費率是指基金的管理費取決于每筆基金份額的持有時長和持有期間年化收益率水平。此次發行的16只基金打破了基金傳統管理費率旱澇保收的收費模式,采用新的浮動管理費率機制,成為公募行業費率模式的一大創新。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首批產品均設置了1.2%(基準檔)、1.5%(升檔)、0.6%(降檔)的三檔費率水平,以及年化跑贏6個百分點、年化收益率跑輸業績比較基準3個百分點的業績考察指標。
“簡單說就是管理費率主要與投資者持有期間的年化收益率有關。例如,投資者購買了一只新型浮動費率基金,如果持有期限不滿一年,管理費按1.20%收取;持有一年及以上,年化收益水平跑贏業績比較基準6個百分點且持有收益率為正,按1.50%收取;年化收益水平跑輸基準3個百分點,按0.60%收取。”范金蘭解釋。
范金蘭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浮動費率基金并非新鮮事物。2023年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時,也新發過一批浮動費率產品,收費模式也分為與基金業績、與持有時間和與基金規模掛鉤三種模式。
但新型基金與老浮動費率基金有著很大的不同。“新型基金將費率與持有時間和相對業績比較基準的超額收益雙重掛鉤,并細化至‘單客戶、單份額’維度。此前與業績掛鉤的浮動費率基金采用封閉式設計限制了流動性,新型基金產品則采用開放式運作,允許靈活申贖,同時通過費率機制鼓勵長期持有。”范金蘭表示。
“這種浮動費率基金跟業績掛鉤,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大利好,有助于減少‘基民虧錢、基金公司躺賺’的情況。只要基金投資收益高,愿意為超額管理費買單。”基金投資者劉光曉表示。
投資者該如何選擇
“我還在研究,不知道如何從這16只基金中選擇。”劉光曉說。
劉光曉的困惑也是大多數基金投資者的困惑,對此,濟南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規劃師李娜表示,可以從業績比較基準、投資方向以及基金經理多個維度進行選擇。
李娜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作為衡量業績的重要指標,各家基金公司的業績比較基準不同,投資者應研究符合自己的基金。基準業績標的基本上都由A股+港股+債券三部分構成,其中A股部分的基準占比最大,基本在60%-70%之間,大多選滬深300或中證800,這倆區別其實不大。還有選中證500和中證800成長的,更偏中小盤或者成長風格。
例如易方達成長進取的業績比較基準選擇了“中證500指數收益率×65%+中證港股通綜合指數收益率×15%+ 中債總指數收益率×20%”;嘉實成長共贏則選擇了“中證800成長指數收益率×70%+恒生指數收益率×10%+中債綜合財富指數收益率×20%”;富國均衡配置的業績比較基準為“滬深300指數收益率×70%+中債-國債總全價(1-3年)指數收益率×15%+恒生指數收益率(使用估值匯率折算)×10%+銀行人民幣活期存款利率(稅后)×5%。”
李娜表示,多數基金為偏股混合型基金,股票占基金凈值的比例為60%-95%,其中投資港股通標的占基金資產凈值比例不超過50%,只有個別基金股票占基金凈值的比例為80%-95%,投資者需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市場預期選擇匹配的產品。
在李娜看來,新型浮動費率基金的最大特點是管理費率將根據基金在持有期內的業績相對表現進行分檔收取,因此基金經理的過往管理業績水平備受關注。“從統計數據上看,16只基金公司的17位基金經理大多是正收益,歷史操盤記錄顯示年化收益率都在10%以上,但也有個別基金經理的年化收益為負值。”
“總得來說,新型浮動費率基金通過利益綁定機制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公平的收費模式,但其選擇須綜合考量持有期限、風險偏好、基金公司實力及市場環境。建議優先選擇投研能力強、歷史業績穩健的頭部機構產品,并作好長期持有的準備。”李娜建議。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