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現在買銀行股等待分紅收益比直接存銀行的定期存款還劃算,真的可行嗎?”濟南投資者馮雷最近有點疑惑。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低利率環境下,銀行股的高股息率優勢開始顯現。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平安銀行、民生銀行等銀行股的近12個月股息率突破8%,收益率上的懸殊推動“替代效應”持續走強。
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股票和存款是風險收益特征完全不同的金融產品,對于投資者而言,關鍵在于明確自身風險承受能力。
高股息率引人關注
“目前銀行股的股息率都在4%以上,而銀行的定期存款在2%以下,所以還是合適的。”濟南投資者劉文國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在劉文國看來,雖然分紅后會除權,但多年的經驗告訴他,即使除權后,銀行股也會慢慢填權,股價重新漲回除權前。“在高股息率的前提下,購買銀行股再加上波段操作,每年收益約在10%以上,比存銀行的收益強多了。”
劉文國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他在2024年12月份以39元/股的價格購買了2500股招商銀行,總計投資近10萬元。“招商銀行2024年度分紅是每股2元人民幣,我能拿到5000元人民幣的分紅,再加上招商銀行的股價已經漲到了43.70元/股,股價上漲帶來的收益疊加分紅帶來的收益達到了1.675萬元,收益率達到了16.75%左右。這不比存銀行合適多了。”
銀行業分析師張鵬博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股息率是上市公司年度派息與市價比率,股息率越高意味著公司普通股東分紅越多,代表公司盈利能力強、業績好,未來具有較好成長性。
據Wind數據,截至5月28日收盤,42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15家銀行的股息率已自2023年至今連續上升。例如,南京銀行(601009.SH)2023年、2024年和5月28日最新收盤的股息率分別為4.92%、5.11%、7.67%;江蘇銀行(600919.SH)2023年、2024年和5月28日最新收盤的股息率分別為4.32%、4.78%、7.13%;渝農商行2023年、2024年和5月28日最新收盤的股息率分別為3.95%、4.17%和6.61%。
此外,平安銀行(000001.SZ)、民生銀行(600016.SH)、廈門銀行(601187.SH)和北京銀行(601169.SH)等,股息率均已經突破7%,且較今年年初有大幅上漲。截至5月28日收盤,上述幾家銀行股息率分別為8.40%、8.10%、7.26%和7.02%,較2024年末分別上漲了3.11、3.60、2.36和1.91個百分點。
銀行存款不可替代
在張鵬博看來,如果從上述表述看,存銀行的收益確實不如買銀行股等分紅的收益高,但也有可能會出現買銀行股虧本的情況。
“上市銀行4%以上的股息率確實遠超一年期0.95%的存款利率,疊加股價的漲幅,銀行股的持股體驗極具吸引力,遠超銀行存款。但如果現在買入銀行股有可能碰到銀行股股價下跌的情況,一旦下跌幅度超過5%,就有可能出現本金虧損。”張鵬博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對此,濟南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家庭資產規劃師李娜表示贊同。“股票和存款是風險收益特征完全不同的金融產品,直接對比是不可取的。”李娜表示,“根據《存款保險條例》,存款作為保本保息的基礎金融工具,在規定情形下,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機構的存款本息合計金額在人民幣50萬元以內,存款保險實行全額償付。而銀行股的股息收益率是有前提的,獲得穩定的股息收益要建立在銀行盈利和分紅比例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更關鍵的是,作為高波動性資產,銀行股股價波動可能吞噬分紅收益,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存款人難以承受。”
李娜解釋說,“簡單說就是不管怎么變動,50萬元的存款會一分不少的拿回來,而股票則不一樣,股價一旦下跌,會出現本金虧損的情況。”
張鵬博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今年以來,銀行板塊延續了去年的強勢表現。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累計漲幅約為8%,在申萬一級31個行業中位居第四。只是,與去年的普漲行情不同,今年銀行板塊內部走勢存在明顯分化,部分中小銀行的漲幅要遠高于大行,今年以來漲幅排名前十的銀行中,區域銀行占比達到六成。“買股票就存在波動,誰也不敢保證未來你買的銀行股一定漲。”
李娜建議,投資者應明確自身風險偏好與資金屬性。“如果是短期資金同時也是低風險投資者,銀行存款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是中長期資金,同時能承受中風險的投資者,可部分配置銀行股,但需優選標的高股息和低估值的國有大行和長三角、成渝經濟圈的區域龍頭銀行。策略上建議定投,分散時點風險,避免追高。而且一定要保留部分存款作為最后一道屏障。”李娜建議。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